返回作品相关 (3)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之桐惊得都站了起来。    然后又不动声色的的坐了下去。    大唐缺食少粮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连长安周边都有饿死的人,其他地方可想而知,向朝廷进献如此能解决粮食问题的大策,肯定是大功。    但功劳有多大,就很有操作的余地了。    如果他进贡的时候,说是徐家发现的此法,那他也就只是尽职的功劳了。    如果说此法是他们崔家发现的,那就不一样了,整个家族都会受惠。    而且,现在长安城里都以为徐家不过是走运,在什么特殊环境中摘取了豆芽来卖。    只要操作一下,未必不可行。    他也承认是徐家首先在什么地方发现了冬季里的豆芽,但却是他们崔家亲自前去考察,根据特殊环境找到了不用土地,三天内让一斤豆子变成五斤豆芽的方法。    崔之桐的确有些小聪明,凭借崔家之力,还真有可能做到,假假真真最是容易让人相信。    崔之桐对大祖父说道,“可以,但烧毁衙门还是得小惩以示朝廷威严,就罚你们徐家不许在长安售卖豆芽。”    如果徐家还来长安卖豆芽,那就有破绽了,生豆芽的法子既然是崔家发现的,那么徐家为什么也会生豆芽?    只要等朝廷公布了生豆芽之法后,谁管他在哪卖去。    至于现在公堂外听到一些只字片语的人,不过几个平头小百姓,到时候他们就算怀疑,能掀起什么风浪?    第 13 章    徐长生和长柏哥儿两人跟在大祖父身后向西市走去。    长柏哥儿还在小声嘀咕,“那只老鹰是谁家养的啊,下次见到了一定用杆子戳它。”    徐长生一愣,他今天还真看到过一只老鹰,国舅府那少爷不就提了只?    ……    西市,徐家的人在高高兴兴地卖豆芽,还不知道,这可能是他们在长安卖豆芽的最后一天了。    今日的西市,今天的长安,有些不一样,因为一群腰间挂着算盘的小孩子跟在卖豆芽的大叔旁边,刷刷地在算账,又快又准。    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连不买豆芽的人都围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连连称奇。    其中就有穿了一身穿国子监学生服饰的祖佑铭,跟着一个挑着担子的大叔看了一路,目光一眼也没从那算账孩子手上的算盘离开过。    他观察得特别仔细,无论来人买多少豆芽,那算账的孩子只要用一个长方形的工具,噼里啪啦地扒几下,就知道该收多少钱,速度非常快。    他一一核实过,无一出错。    他敢肯定,就算是国子监的贡生,都未必有这孩子算得准确。    担子里的豆芽已经卖完,开始向西市集合。    祖佑铭开始还以为只有这样一个孩子这么特别,但到了西市,看着一群腰间挂着算盘的孩子,不由得愣住了,这些……难道都会算账?    看着那算盘,若有所思的陷入思考中。    这时,大祖父带着徐长生两人回来,叫上人准备回村。    祖佑铭赶紧上前,拱手道,“在下国子监贡生祖佑铭,刚才见你们家小郎君手上的物件似乎和算学有关,甚是有趣,不知道可否告知,这是何物?”    一群卖菜的族叔哪知道啊,面面相觑地看了看,不过国子监贡生居然礼礼貌貌地来和他们搭话?顿时一脸骄傲,心道,小仙人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旁边一个小孩子挺着胸,傲娇得不得了,道,“这是算盘啊。”    那动作活脱脱一个徐长生翻版。    这可是小仙人教给他们的,别人都不会。    祖佑铭愣了一下,算盘?听名字应该和算学有关,可是他居然看不懂,满脸兴趣地问道,“不知道这算盘是何原理?”    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知道算盘的原理,抓了抓脑袋,半响才道,“不知道呀,小仙人怎么教,我们就怎么用,反正算账可好用了,哼。”    小仙人?又是谁?算盘就是这个小仙人教的?祖佑铭怎么觉得疑惑越来越多,正准备询问。    这时,大祖父上前道,“这位后生,我们徐家出了点事情,现在得离开长安,若有什么事情,下次再问可好?”    说完招呼着人离开。    祖佑铭看着匆忙离开的人,心有不甘,但别人家里有事,他也不可能拧巴着不放,而且他也打听了,徐家的人每三天就会来西市卖豆芽,也只能等下一次再问了。    想到那算盘,越想越神奇,一个半大孩子,借助算盘,计算的速度居然这么快,如此准确。    满脸兴奋地去东宫等他祖父,告知今天的见闻,他祖父是国子监算学博士,现在正在东宫和太子探讨那道奇怪的算题。    ……    徐家的队伍,回去的路上就得知,他们以后都不能去长安卖豆芽了,免不了一阵悲叹。    但得知是用生豆芽的法子,救了长生三人,心中又有些庆幸,要是真吃了那二十大板,长生他们以后恐怕都下不来床了。    “人没事就好……”族叔们感叹道。    眼看他们徐家村就要富裕起来了,没想到居然遇到这事。    回到徐家村,村里人得知消息后,也是一阵感叹,多好的生意啊,就这么没了。    饭桌上,长柏哥儿耷拉着脑袋,好像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大错一样。    大伯娘也有些生气,她都去看好鸡仔了,准备一开春就去买,结果……    不由得说道,“长柏,你这么大人了,怎么就不带着点长生,只会惹事,生豆芽的法子可是我们全村人的希望。”    大伯徐正也愁眉苦脸,看了一眼大伯娘,“在孩子面前说这些干什么,吃你的饭,至少我们村度过冬天的粮食不愁问题了。。”    徐长生看着这气氛,愣了愣。    怎么了啊?跟好日子到头活不下去了一样,一脸鄙视地道,“卖不了豆芽我们可以卖其他的,反正那县令只是不许我们去长安卖豆芽,又没有说不许卖其他的。”    大伯和大伯娘一愣,看了过来,“我们还能卖什么?”    徐家村除了豆芽也没什么了啊?    鱼倒是能通过挖冰洞的方式抓一些,但是数量太少了。    徐长生雄赳赳气昂昂地拍着小胸口站了起来,“ 能卖什么?让我想想。”    大伯:“……”    大伯娘:“……”    长柏哥儿:“……”    这气势还以为胸有成竹,结果……    现在想就能想出来?这……    徐长生看着桌子上清淡的炒豆芽,眼睛一动,“对了,我们可以卖油!”    正好现在不能卖豆芽了,剩下的黄豆可以用来榨油。    黄豆油可是顶好顶好的。    大唐用的都是动物油,现在连人都快饿死了,哪还养得起家禽,所以肉价才会那么高,油价自然也就昂贵了。    但黄豆不同,大唐的主食豆子饭就是以黄豆为主,所以种黄豆的农家是很普遍的。    豆子油一旦弄出来,价格肯定比动物油便宜很多,据他所知黄豆的出油率可以达到20%左右,也就是十斤豆子能出两斤油左右。    榨油剩下的豆粕也可以做成豆饼之类,本来徐长生想说,豆粕可以用来喂家禽,但他估计说出来会被打,人都还没饼吃,喂什么家禽。    “卖……卖油?”大伯和大伯娘都惊住了,“我们村子也没养猪羊之类的家禽,哪来的肉熬油卖?”    徐长生一脸鄙视,小脸一扬,“谁说只有肉才能熬出油了,豆子也可以。”    于是,小仙人要用豆子变出油的消息轰动了全村。    小仙人说了,卖不了豆芽有什么关系?卖豆芽不赚钱,他们以后改卖油。    徐长生:“……”    大伯家外面都围满了人,有人在掰着手指数,“这是小仙人的第三个仙术了。”    “第一个生豆芽,第二个抓鱼,第三个豆子出油,太神奇了。”    太神奇?徐长生觉得是太生气,难怪村子的小孩子动不动一口一个仙术,都是跟他们老子娘学的。    迷信,封建!徐长生气得跺脚,但没有办法,某些东西太根深蒂固了,纠正他们错误观念的任务还任重道远。    徐长生叹了一口气,现在重要的是榨油,他已经厌倦了大伯娘家那块据说用了快半年的猪皮了,想想都可怕。    大伯娘借来了好多口锅,在徐长生指挥下开始炒豆子。    徐长生还太小,都没灶台高,他肯定炒不了。    将豆子炒干水份,表皮变得有点油的时候就停了下来。    搬来舂米的石臼,还好人手多,很快就将豆子舂成了细小颗粒。    这法子太费人力了,徐长生想了想,得让十六叔将石磨给整出来,那样就方便多了。    不过现在就先将就着。    将弄成颗粒的豆子用布兜了起来,现在就差榨油了。    古代就是不方便,什么智能一点的工具都没有。    还好他们后面就是大山,可以用最笨的办法,用大石头来压油,先这样,过两天再改进。    让族叔们去山里找来又大又重的巨石。    然后将用布包好的碎豆子放在一平整的石块上,石块上打好了漏油的槽口,这才将山里找来的大石头压在豆子上。    徐长生找来一个碗放在槽口下,然后抬头看着比他还高的“山头”。    族叔们还真是实在,让找大石头,这石头还真够大的。    “这样就可以了?”大祖父也被惊动,赶过来看道。    徐长生点点头,别看一颗小小的豆子,油可多着勒。    其实有很多豆子和植物也能榨出油,但为什么用黄豆的最多?还不是因为它出油多。    “嘀嗒!”    “出……出油了!”    当第一滴油从槽口滴下的时候,徐家村的人兴奋得差点疯狂了。    这可是油啊!他们以前从来都是用猪皮!    今天,他们得知他们以后不能卖豆芽的时候,那种沉重的打击差点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没想到,事情的转折居然来得这么快。    徐家村的人守着榨油的地方,连晚上都没有睡觉,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连大祖父都是如此,激动得无法自已。    看着一碗碗的油被榨出来,闻着那豆油独有的味道,表情难以自控,眼睛看向旁边的一座茅草屋,那里住的真有小仙人啊。    而此时,徐长生正在画石磨,准备让十六叔给打造出来,以后磨豆子也不用一人一个石臼,拿个大棒捣那么麻烦。    画完这些,徐长生居然睡不着,可能今天发生的事情太多了。    不由得拿起了笔,这么多事儿他得找人说说。    “高明兄,今天我差点被打屁屁了,二十大板,可怕不?因为我今天烧了长安的衙门……”    徐长生一笔一画地写道。    “还好,大祖父将我们生豆芽的法子上交给了朝廷,才让我们三人没有挨板子。”    “大唐的法律真不公平,我们生豆芽的法子可是不耗费一点耕地,三天内能让一斤豆子变五斤豆芽,居然几十板子就给换去了……那县令还不许我们以后卖豆芽。”    闹闹叨叨写了一大推。    最后还写了一句,“高明兄,那破题你还没有解出来啊,我的一大推妙题都等得饥渴难赖了。”    此时此刻,崔家的人也装模作样,频繁地出入长安城,他们在制造他们正研究生豆芽之法的假象,等事情成熟后,就是他们上交生豆芽之法给朝廷的时候。    作者有话要说:    你们的收藏和评论,就是肥皂码字的动力!    感谢小可爱的营养液。    夏天的雨x1    油条加豆浆x5    第 14 章    接下来的几天,十六叔在全力打造石磨,而其他人,拿着个大棒槌,炒好了豆子就放石臼里面捣。    徐长生都说了,等两天石磨打造出来了就不用这么麻烦。    只是这些人愣是不听,还是一个劲捣。    “长生,我们自家捣,不费什么力气的。”    他们怎么停得下来,那可是油啊,看着那油一滴一滴的滴下来,他们巴不得多榨点油拿去卖,穷怕了。    徐长生撅撅嘴,你们爱捣捣,看着他们欢天喜地的样子,估计也劝不下来。    落后的生产力啊。    徐长生找到一位要去长安的伯伯,让他帮忙将信送去国舅府。    然后就回到自己的茅草屋。    他这几天有些冷落了大白,得好好安慰一下。    一进屋子,大白就扑了过来,一把将他塞到了厚实的皮毛下。    哎呀,大白太粘人了。    徐长生往外面爬,但又被大白塞了回去。    徐长生:“……”    好,他就抱着大白睡,暖和,眼睛笑眯得跟月牙一样。    几天后,十六叔打了好几个石磨。    一群人又围过来看稀奇。    以前还只是离徐长生近的叔叔婶婶过来看,现在连住得远的,也屁颠屁颠的跑了过来。    不就是一个石磨吗?怎么跟发现了什么宝贝似的。    徐长生骑在大白背上,最近大白太粘人了。    “长生,这个石磨是怎么用的?”有人忍不住问道。    徐长生打着哈欠,小胖手放在嘴巴边哈着白气说道,“十六叔知道怎么用!”    他这小身板可拉不动石磨。    打造的石磨比较大,因为一个村子的豆子要磨,小了没用。    十六叔还有些愣神地看着徐长生,说实话,他打造石磨的时候也没想过有这么大作用,以后村里的石臼估计用不上了。    十六叔见所有人看着他,赶紧舀了一大碗炒好的豆子倒进磨心,然后推动着把手转圈。    徐长生在一旁解释道,“将豆子倒进磨心,然后推动石磨就好,村里不是有一头老黄牛吗?以后用它拉磨就可以了。”    可怜的老黄牛!    石磨打了好几个,一头牛肯定是不够的,还得有人推。    不过看这些叔叔婶婶跃跃欲试的样子,一点也不介意。    先就这样,反正大祖父肯定舍不得买牲口。    “你们看,石头缝里出东西了,是豆子,好细……”    十六叔又加了不少豆子进去。    “比我们捣的细多了,而且好快。”    “哇,喂豆子进去,吐出来的变成碎粒了。”    徐家村的孩子给石磨取了个名字,吃豆子的石头妖怪!    徐长生:“……”    封建迷信,那就是个石磨。    村子里的人将豆子都集中在一起,然后齐心合力开始磨豆子,榨油。    整个村子都飘出一股豆香。    大祖父高兴地安排着,“我们先榨一些,卖了以后再买豆子回来。”    油被装进了竹筒里,竹筒就在后面大山砍的,不要钱。    一竹筒油大概一斤,卖价一百二十文,比动物油便宜多了,但其中的利益……    徐长生笑眯眯地,不可说不可说,大祖父黑着脸,有辱斯文,怎么能卖这么贵,不过大祖父拿着竹筒摸个不停,可见他多喜欢。    ……    很快到了去长安城卖油的时间,徐长生没有去。    因为大白一个劲粘着他,大白进不了城啊。    徐家的孩子倒是去了一大堆,他们得跟去算账,走一路,算盘刷刷地响一路。    长安城今天注定是热闹的一天,一种叫“徐家豆油”的竹筒油风靡了整个长安,供不应求。    能不风靡吗?虽然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油,但无论是它的价格还是浓郁的油香都让人无法拒绝。    长安城的居民生活是比较优渥,但这漫长的冬天还是对他们有些影响,特别是粮食价格的暴涨,一天高过一天,能省则省的道理他们懂。    再说这油可一点不比他们以前用的油差,那香味甚至更甚,将油倒在锅里热一热,一条街都能闻到。    不少人还一个劲打听徐家的油怎么卖这么便宜,把一辈子两袖清风的大祖父脸都臊红了。    要是让他们知道这油的本钱,徐文远觉得他要在史书上留下耻辱的一笔。    其他的徐家村人可不管,收着钱,笑得连嘴巴都合不拢,下一次他们再多榨点来卖。    油很快就卖完了,徐文远提了几竹筒油去看孙女徐长樱。    徐长樱看着手里散发出浓郁香味的油,表情一愣一愣的,徐家村什么时候这么优渥了?    徐文远一笑,“都是长生鼓弄出来,我们这次来长安就是卖油,这孩子是我们徐家村的福星啊。”    “……祖父,卖油和以前卖豆芽不同,终归得有个固定的铺子,你就将我那铺子拿去用,反正空着也是空着。”    徐长樱自从上次得了诗会魁首,又有太子赐予的极品狼毫,名声咋起,在婆家的地位和以前大不相同,还是做得了主的。    徐文远本想拒绝,但想了想,长樱不擅长打理,有个门面却没有任何进项,他租过来总比租给别人强,亏待不了自家孙女。    也就不再拒绝。    徐文远离开的时候,徐长樱还在问,“怎么这次没有带长生来?还怪想那虎头小家伙。”    徐文远一笑,“长生有只大老虎,非要寸步不离的跟着他,进城不方便,也就没跟来了。”    徐长樱:“……”    祖父怕是在说笑,什么人能和大虫呆在一起?长生又不是山野精怪!    ……    与长安城今天的热闹相比,有一个地方的热闹也不逞多让。    那就是……金殿之上。    李世民脸色阴沉,“如今冬季延长,各地粮食价格暴涨,边远地区已经有官员上报,形成了饥荒之势,各位可有什么好的解决之法?”    作为一个皇帝,而且还是一个有黑点有羞愧感的皇帝,李世民可谓是兢兢业业,拼命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明君。    但或许真的是对他弑兄夺位的惩罚,无论他多努力,自他登基以来,每一年总要遇到点天灾**。    粮食不足以过冬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只有今天提起,几乎每一天都在提。    可是粮仓的粮食早已经下放各地,使用殆尽,还能有什么好的办法?粮食的数量是有限的,又不能凭空多出来。    和以往一样,朝臣争论不休,有的说打击上涨粮价的黑心商户,有的说开源节流,节俭行事,上仿下效……    但这些方法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不一定了,而且……都是治标不治本,收效甚微。    李世民一叹,难道真的是老天爷不兴我大唐吗?    这时,在争吵不休的声音中,站出一个人来,“臣长安县令崔之桐,代表崔家献上一策,可让现有的粮食在三天之内增加五倍。”    声音不大,却让整个朝堂之上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只有一个想法,这人怕不是疯了。    崔之桐当然知道怎么说才能引起重视。    李世民眉头都皱了起来,三天之内让粮食增加五倍?    “崔之桐,你可知道,在这个时候妄言是什么罪?”李世民说道。    “臣知道。”崔之桐不紧不慢的答道,一切都安排妥当,万无一失,这个功劳绝对是他们崔家的。    “那你说说是什么计策,朕十分好奇。”    几乎所有人都看向崔之桐,这人怎么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崔之桐拱拱手,“大家可知道,前不久长安城内,出现了一种蔬菜,十分畅销。”    “可是前不久出现的豆芽?”一青须老者问道,正是当朝丞相房玄龄,“那豆芽不过是昙花一现,许是山野村夫在特殊环境下发现,以前也不是没有这种事情,和你的计策有何关系?”    崔之桐大声道,“那豆芽的确是山野村夫在特殊环境下发现,但我崔家去实地考察,经过辛苦研究,有重大发现。”    有人窃窃私语,“崔家的人最近的确老往长安城外跑,我还好奇他们去干什么……”    李世民见崔之桐说得头头是道,不由得问道,“有什么重大发现?”    崔之桐一拱手,“回陛下,我崔家经过研究,发现一法,可将一斤豆子,在三天内长成五斤豆芽,哪怕是冬季,此方法也可行,而且不占用耕地。”    现在大雪覆盖大地,耕地是肯定用不了的。    朝堂之上也都是些这聪明人,瞬间想到了其中关键。    如果是在平日,这方法不过是为大家桌上添一个菜而已,但在此时饥荒来临之际,如果各个地方推广此法,由食豆饭改为食豆芽,还怕熬不过冬季吗?    李世民猛地站了起来,“此法当真如你所说,能将一斤豆子在三天内变成五斤豆芽?哪怕在现在这种寒冷的冬季?”    “回陛下,崔家已经反复验证,绝对没有半点问题。”    崔之桐三番五次提到崔家,其实大家也知道他什么意思。    只要他的方法真的有效,这个功劳肯定在崔家头上是跑不掉的。    朝堂之上议论纷纷,真的有这么神奇的方法吗?不仅在冬季种出蔬菜,还不占用耕地,三天内就生效,产量倍增五倍。    崔之桐一拱手,“陛下,我已经准备好成品,正在殿外候着,可以让各位大人一看真假。”    众人面面相觑,连成品都准备好了,看来是真的呀。    “宣!”    一个个硕大的簸箕被抬了进来,上面都是白嫩嫩的豆芽,没有一点泥土。    一群大佬像小孩子一样围成一团。    “和前不久我们家买到的豆芽一模一样。”    “一丝泥土都没有,看来真的不用占用耕地。”    连李世民都走了下来观看,连连称好。    困扰了朝堂多日的难题居然被一妙法给解决了。    崔家这次立大功了。    崔之桐嘴角上扬,这功劳是他们崔家的了。    几乎所有人都这么想,唯有……站在朝堂左边最上方,一身玄衣的太子李承乾皱眉地看着崔之桐。    李承乾不由得想起一封让他哭笑不得的信。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小天使们的支持!!!    感谢以下小可爱的营养液。    夜绾绾x10    夏天的雨x2    素霓生x1    第 15 章    信的内容他都记得十分清楚。    “高明兄,今天我差点被打屁屁了,二十大板,可怕不?因为我今天烧了长安的衙门……”    “还好,大祖父将我们生豆芽的法子上交给了朝廷,才让我们三人没有挨板子。”    “大唐的法律真不公平,我们生豆芽的法子可是不耗费一点耕地,三天内能让一斤豆子变五斤豆芽,居然几十板子就给换去了……那县令还不许我们以后卖豆芽。”    模棱两可的话,加上那鸡抓过一样的字,他以为只是小孩子童真未泯的逗趣话,现在看来……    李世民脸上露出多日来未有的笑容,“崔子桐!”    崔子桐知道赏赐的时候到了,赶紧跪了下来,一脸容光焕发。    “崔家献策有功,赏……”    “父皇且慢!”话还没说完,就被一个温玉的声音打断。    李承乾,作为大唐的太子,从小就表现得都十分优异,性格沉稳,几乎在所有人眼中,这就是一个太子模范。    年纪不大,名声和治国能力就已经展现了出来,后世也有记载,太子李承乾在年岁不大时就已经开始监国,为李世民治理天下。    用少年意气风发来形容,似乎都不恰当,因为李承乾比少年稳重太多。    如此稳重的太子,此时居然打断了李世民?    李承乾出列,好一个锦衣玉服的美少年,加上气质出众,不少大臣暗自点了点头。    “父皇,儿臣有几句话想问长安县令崔之桐。”    李世民来了兴趣,李承乾是他一手□□大的,当知道这个时候打断他有多不合礼仪,恐怕马上就会有不少谏官进谏太子失仪。    “准!”    李世民也十分好奇,他这个儿子冒着被进谏的可能要问什么?崔家献策有功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最无语的恐怕要数崔之桐了,赏赐明明就在眼前,却就差一步落实下来。    李承乾看向崔之桐,“崔县令,你确定生豆芽之法是出自你们崔家之手?”    朝上的大臣不由得一愣,这事情不是已经很明显了,怎么还问这个?    这不是耽误大家时间吗?等会非得和谏官一起说一说太子。    崔之桐却是心中一惊,太子为什么这么问?将心中所有的可能都想了一遍,他崔家已经做到万无一失。    崔之桐答道,“生豆芽之法正是我崔家反复研究得出。”    说完还认真的观察着李承乾的表情。    李承乾面色不变,而是说道,“我也不妨告诉崔大人,我有一……有一好友就是徐家村人,经常有书信来往。”    说到好友二字,李承乾嘴角不由得向上抽了一下,脑海里出现一个走路一蹬一蹬,笑起来嘎嘎的小身板。    上方,李世民已经有点不耐烦,这里可是金殿,商议大事的地方,太子怎么揪着莫名其妙的问题不放?    正要说话,却见崔之桐脸都白了,冷汗直冒。    崔之桐是真被吓到了。    太子和徐家村的人是好友?还经常有书信往来?    那往来的书信是不是已经提到过生豆芽的法子?    至于太子为什么没有将生豆芽的法子拿出来?崔之桐归结为,太子恐怕是想在大家都束手无策时献策,这样最具冲击力,功劳最大,太子的地位也越稳固。    崔家想顶替徐家领功,没想到的是,顶替的根本不是毫无势力的徐家,而是太子的功劳啊。    这时,李承乾的声音继续传来,“你确定你不是用几十板子从别人手中换来的生豆芽之法?”    完了,崔之桐现在只有这个想法,太子连这个都知道。    崔子桐跟失了力气一样,跌坐在地上。    本以为得了好大的功劳,没想到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恐怕还不只如此,还得面对天家的愤怒……    特别是太子,这功劳原本是太子的,现在这样,太子也无法往自己身上揽功了。    便宜了那徐家?    周围的大臣不由得都愣住了,这是……崔家在冒名领功?    李世民也反应过来,脸都黑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件事对解决饥荒之策来说是小事,但他一向做事尽善尽美,本来是一件让人歌功颂德的事情,如果因为这样的小事闹成一个笑话……    想到这,李世民心里更不舒服了,他的位置来得有些无法言表,所以他做的任何事情都在告诉天下,他才是那个最适合的人。    李承乾想了想那封乱七八糟的信说道,“父皇,事情是这样的,我那好友在长安城中游玩,不小心点燃了长安衙门……,最终用以功代罚的方式向朝廷进献了生豆芽之策……”    李承乾娓娓道来,不用多仔细,殿上之人一听就明白。    长安县令用几十板子换了生豆芽之策,并未立刻上交朝廷,而是生了为崔家牟利之心,本以为算无遗策,却没想到,太子竟然与原主相熟,还有书信往来。    “崔之桐,你可知罪?”李世民阴沉着脸道,居然敢欺君。    “臣知罪。”    一切挣扎都是惘然,崔之桐不得不认罪。    崔之桐被带了下去,听候处罚。    大殿上又恢复了安静。    原本准备进谏太子失仪的谏官也熄火了,太子可是在千钧一发弥补了这救民之策的瑕疵,他们还敢说什么?    “陛下,太子有明辩之功,当赏。”这时,国舅长孙无忌出列道。    他是李承乾的舅舅,当然为太子着想,太子现在的地位虽然稳固,但功多不压身。    为了不厚此薄彼,长孙无忌又道,“陛下,虽说徐家用生豆芽之策免去了几十板子的刑法,但相对于徐家献出的救民之策的功劳,赏罚明显不公平,希望陛下进行嘉奖。”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    李世民点点头,有了解决饥荒的办法,他心里也轻松了很多,说道,“当赏。”    说完又看向李承乾,“对了,是哪个徐家?”    李承乾说道,“大儒徐文远所在的徐家。”    徐文远……    不少大臣偷偷看向李世民的脸色。    当今圣上可是被徐文远写文怼过,徐文远离开长安的原因不正是因为不受圣上待见。    李世民一笑,他还没小气到记恨一位弘学大儒这么久。    后世说李世民是一位开明的皇帝,其实一点不假,无论他以前做过什么,但他为了大唐真的是尽心竭力,励志竭精了,哪怕天天被魏征怼,他也乐呵呵的。    这是一个开明的时代。    李世民说道,“没想到这么短时间又听到关于弘儒徐文远的消息了,不知道大家是否知晓,他那孙女在冬季诗会上一举夺魁,压过了在场所有仕子,他教出了一个了不得的才女啊。”    众人面面相觑,看来圣上是真的放下与徐文远的恩怨了。    下首,不少曾经跟随李二参加过玄武门之变的官员露出笑容,他们曾经的选择一点没错啊,这样的圣上才称得上圣明。    李二的人格魅力是无需质疑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跟着他。    “你们觉得如何赏赐徐家合适?”李世民满意地看着朝臣的表情,如今是贞观三年,他已经获得了大多数朝臣的认同,不像一开始,一大群不情不愿的官员,真是操碎了心。    说到赏赐,一群人又沉默了下来。    因为……现在的国库要啥没啥,穷得叮当响。    房玄龄叹了一口气,这恶人就由他来当,陛下询问大家赏赐的问题,不就是因为赏赐得太少陛下不好意思开口,毕竟这可是救民之策,功劳不算小。    房玄龄说道,“陛下,听说徐文远离开长安后,带领着徐家一脉从农了,如今又在长安城内卖起了豆芽……,不如……就免了徐家村所有的农税和商税,时间就以徐文远逝去为期。”    意思就是说,只要徐文远在世一天,徐家村就不用交农税和商税。    大殿上,几乎所有人都眼观鼻鼻观心,房玄龄这老小子还真说得出口,一个破山村的农税和商税才多少?    李世民听着也脸红,但大唐穷啊,为了这次的饥荒,国库真的是啥都没有了。    只是他们不知道,一向以计谋闻名的房相没多久肚子都悔青了,从此以后一旦和人有政见不同的时候,就有人拿这事出来怼,怼得他哑口无言。    而圣明的李二陛下,天天像个怨妇一样看着房玄龄,他午夜梦回的时候都在想,是不是不要脸地派人去将徐文远解决了,这样他就有大量的税收了,因为他亲自承诺了啊,徐文远在世一天,他就不收徐家村的税。    当然,现在的满朝文武都有点羞愧,因为这赏赐实在有点拿不出手。    但有什么办法?大唐穷啊!    “准!”李二陛下说了一句,然后赶紧岔开话题,脸都是红的,还好他脸黑,一般人发现不了。    “高明,你说你和徐家村的一人是好友,朕倒是好奇了,难道徐文远教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后辈不成?连你都与之结交。”    大臣们也赶紧跟着转移话题,“是啊是啊。”    他们这么热心的讨论一个徐家后辈,其实算是在做补偿。    在唐朝为官,除了科举,还得名声好。    他们在金殿上如此讨论,只要太子说出的这人能过了科举这一关,哪怕位居末位,以后封官加爵也是注定的了。    至于这人能不能在科举上挂个名?    这不是废话吗?能被太子称为友人,肯定有真才实学,何止在科举上挂个名,殿前见君长安唱名的可能性更大。    只是,李承乾整个人都僵硬了,张了张嘴,愣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他这“好友”才四五岁啊!!!    众人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沉着脸,怎么画风突转,都讨论起他这“好友”了?    李世民也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面无表情,见躲不过,只得从怀中取出一封信,然后交给李世民,“父皇,这就是我那好友写给我的信。”    “嗯。”李世民微笑着点点头,打开信,他看看是何等麒麟之才……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以下小天使投的营养液:    玉壶纳冰心x20    君临滨x18    读者“”x10    夏天的雨x1    一哈x1    作死小能手x1    感谢大家提供的动力,肥皂会用心码字的!!!    第 16 章    李世民打开信,一眼的鸡抓文。    半响都没反应过来,还是李承乾咳嗽了一声才回过神。    李世民也面无表情起来,他特么的提什么不好,非提高明的好友。    眼睛看向李承乾,两父子大眼瞪小眼,嘴角不停的上抽。    他们要怎么向朝臣解释?这“好友”十分了得。    李世民咳嗽了一声,说道,“不错不错!”    “可是字写得很不错?”说话的是国子监祭酒孔颖达,他是李承乾的老师,对太子交的什么朋友还是很上心的,太子能礼贤下士,在他看来十分满意。    李世民差点没一口水把自己咽死,字不错?    孔颖达就这么看着李世民,一副快给老臣看看的样子。    李世民:“……”    他是给还是不给?他怕这位老臣直接晕倒在大殿之上。    李承乾见他父皇为难,赶紧道,“老师,现在国子监那道无人能解的算术题正是从我那好友那得来。”    他那“好友”从某方面来说的确才学兼备,无须质疑,没看到一道题难倒了整个国子监。    “竟是如此天才?”孔颖达惊呼,他掌管国子监,当然知道此事。    天才?    李承乾和李二陛下默契的对视一眼,然后嘴角一直抽一直抽。    大殿之上的气氛火热。    唯有当今圣上和太子面色比较古怪。    他们到底要不要将真相宣布出来?    李世民还不知道写这信的人只有四岁,但他知道,就这鸡抓过的文字,朝廷是不会录用的。    书法,是科举考核中最基础的一项。    看着几个年老的臣子,一副有兴趣的样子,李世民觉得,他要是现在公布这信,非得晕倒一堆,要是再有个三长两短,估计今天要成为大唐的“灾难日”。    但……这些大臣颇有兴趣,他没有拒绝的理由啊,伤脑筋。    正头痛的时候,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报,突厥使臣出使我朝,请求觐见。”    大殿之上为之一静,刚才因为有了解决饥荒之策的愉快气氛瞬间变得严肃。    再无人关心什么太子的好友。    所有人脸色变得严肃。    李世民问道,“可查清楚他们的目的?”    “已经查清,他们为借粮而来。”    这个冬季可不只大唐风雪封天。    哗!    大殿上一片哗然。    他们大唐都闹饥荒了,哪来的粮食借给别人。    房玄龄直接出列道,“陛下,粮不可借,也无粮可借。”    要不是有了生豆芽之策,他们自己的百姓都要饿死了。    长孙无忌也道,“突厥最近越来越猖獗,明知道谁都粮食紧缺,却跑来借粮,也不知道安的什么心。”    “既然来了,也不好不见,不如让他们上殿,看看他们到底什么心思?”    李世民想了想,的确如此,说道,“宣。”    不多时,一行突厥人来到大殿。    “突厥使臣阿使那见过大唐陛下!”    殿上朝臣看得一愣一愣的,什么时候突厥人一改野蛮彪悍的形象,变得礼貌起来了?    阿使那一笑,“我从小在大唐边城长大,十分喜欢大唐的礼仪和习俗。”    众朝臣对视一眼,这是个十分熟悉大唐的突厥人,恐怕不像以前的那么好忽悠。    果然,李世民和这个突厥使臣聊了半天,对方也没说明来意。    李世民眉头一皱,下手的长孙无忌问道,“不知使臣出使我大唐所谓何事?”    阿使那一笑,“我听闻大唐是礼仪之邦,继周礼,上承三皇五帝,想必朝中大臣必是博学多才之辈,我突厥民风彪悍,长年游牧而生,但也在生活中总结了不少学问,如今我带来了两道难题,还望大唐的饱学之士代为解答!”    居然没有直接提借粮的事情?而是带来了两道难题?    殿上小声议论了起来。    突厥使臣的企图其实已经十分明显了,因为这是大唐的处事方式啊,也就是说,他带来的两道题,要是大唐的饱学之士能够解答,借粮的事情他提都不提。    但要是回答不出来,那么大唐也不好拒绝。    这人还真是个大唐通,以大唐的礼仪来制衡大唐。    只是,他们一游牧民族,连文化都保留不下来的突厥人,能有什么学问能难倒大唐的饱学之士?    李世民看向殿下几人。    房玄龄,长孙无忌,孔颖达等人点点头,论做学问,他们还没怕过谁,他们这一殿的人都是高手,都是科举之中金榜题名之辈。    “说说你的两道难题。”李世民说道。    阿使那露出笑容,“请允许我的随从将题带进来。”    不多时,几个强壮的突厥人抬进来一口烧滚了的油锅。    阿使那说道,“这就是第一个问题。”    众人一愣,不是做学问吗?怎么抬进来一口滚烫的油锅?    才想着,突然,一个突厥壮汉猛地将手伸进了滚烫的油锅之中。    哗!    一片惊呼,他在干什么,他疯了吗?    有些胆的小官员顿时脸都白了,那后果不用想他们都知道。    但……    在众人的震惊中,那壮汉将手提了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白骨森森,而是一双完好无损的手。    这……怎么可能?那可是滚油啊,三岁小孩都知道有多危险。    连李世民都站了起来,太不可思议了,人的手放入滚油中居然一点事都没有,这突厥壮汉真有这么厉害?    一片诡异的安静。    这时,阿使那的声音响起,“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大唐之中,可有像我突厥一样的勇士?手入油锅而完好无损。”    这……    能做到这样,根本就不是人?    还有不少人没有从震撼中回过神。    李世民坐了下去,眉头紧皱,这根本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倒是有不少大唐的武将跃跃欲试,特别是一个大胡子,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但都被李世民拦了下来,这些陪他打江山的武将有多少本事,他能不清楚?    绝对没有人能将手伸进滚烫的油锅中而不受伤,又何必白白毁了双手。    阿使那的第二个问题就文明多了。    那是一节芦苇做成的杆子,大概一米左右,中间中空,弯弯曲曲的摆在地上。    “敢问各位,在不改变它的形状的情况下,怎么将线穿过地上中空的芦苇杆子。”    大殿一片安静。    突厥人的确没有什么文化传承,但这两个问题都是他们在生活中无意发现的小技巧。    大殿之上,一群人面面相觑。    突厥人钻了一个空子,所有人都认为,他们所谓的难题,就是做学问,诗词歌赋,礼乐数术之类。    谁也没想到居然是这样的问题。    但……既然允许他们提出问题,也就是说答应了这次的比试,也不好说对方不按常理出牌,毕竟当时没有规定所谓难题的范围。    原本一群自信满满的朝臣,现在面面相觑。    李世民看向下方,两个难题出来了,可有人有答案?    但看了一眼或沉思或者目光躲避的一群大臣,李世民大概知道情况了。    要是让这些人玩文的,个个都是高手,但这种偏门,大家都懵。    “大唐陛下,可有答案了?”阿使那问道。    李世民脸上笑道,“不急,你们代表突厥而来,我大唐如果不尽情招待一番,怎显得我大唐是礼仪之邦?来人,带使者们去鸿胪寺。”    突厥使臣中一阵骚动。    阿使那看了过去,摇了摇头,然后笑道,“那么我们静候大唐陛下的佳音。”    一群人离开后,大殿之上立马哗然。    刚才他们还能保持安静,是因为怎么也不能在突厥人面前出丑。    现在突厥人走了,是他们发挥的时间了。    “这是什么狗屁问题?他们肯定设计好的,居然玩阴的。”    “这有什么办法,谁能想到竟然是这样的难题。”    “现在还是想办法解决这两难题。”    “反正借粮没有。”    “我大唐乃是礼仪之邦,也不能失了风度……”    争论不休,但最终也没有个结果,直到天色都晚了还没有下朝。    李世民也憋屈,借粮,他是肯定不借的,但要是不解决这两难题,不借的话他就丢人了。    直到快宵禁的时间才下朝。    整个朝廷都是乌云盖顶,所有朝臣都面露愁容。    李承乾回到东宫,也是冷着脸想了半天,直到宫人来提醒夜已经深了,也没有头绪。    作为一个称职的太子,问题不解决怎么也睡不着。    其实不只他,估计今晚上的长安,不知道多少人一夜无眠。    要是在突厥蛮子面前丢了脸面,他们估计跟吃了死苍蝇一样难受,大唐有大唐人的尊严。    李承乾想了想,还是毫无头绪。    眼睛看向窗外,院子里正好有一株寒梅。    不由得想到了才得的两首咏梅诗,不由得想到了同样给他出了一道还没解开的算术难题的小短腿。    嘴角不由得一抽,最近怎么总是遇到难题!    想到小短腿,又不由得想到那小短腿给他写了两封信了。    他一封不回似乎有些不和礼仪。    给一个四岁孩童回信?还真是……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啊。    李承乾拿起笔,权当解闷。    但写给一个四岁小短腿的信该怎么写?    李承乾想了想,那小短腿聪明劲儿还是有的,就是……写的字实在无法入眼,今天在朝堂上,连父皇都震住了,都不敢给那些年纪大的老臣看信。    李承乾开始落笔,就写一封勤勉他写好字的信。    一本正经地写了一段劝学文,说明字迹漂亮的重要性,心中又不由得好笑,他写这些对方能看得懂吗?还不如送一些字帖。    李承乾停了下来,准备将信蜡封,但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嘴角向上扬了一下。    重新拿起笔,添上了一段话。    大概意思就是,你出了一道难题考我,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出两道难题考你。    李承乾将突厥人的两道难题写到了信后面,也让小短腿尝尝被难题弄得焦头烂额的滋味。    想到自己被那算数题弄得一个头两个大好久,不知为何,堂堂太子心中居然有了一阵痛快感。    将信封好,交给外面的宫人。    李承乾眉头又锁了起来,要是没办法解开突厥人的两道难题,他们哪来的粮食借人。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以下小天使投的营养液:    瑾蘅x10    夏天的雨x2    程缕x2    文文细雨x1    感谢大家提供的动力,肥皂会用心码字的!!!    第 17 章    徐长生在第二天就收到了李承乾的信,毕竟徐家村离长安也就不到半天路程。    徐长生拿着信一愣一愣的    哎呀,在大唐居然有人给他写信?    高高兴兴地打开信,不过徐长生看得小眉毛一抖一抖的。    高明兄这是啥意思啊?嫌弃他字丑?    看了看信上风骨饱满,漂亮的字迹,又想想他的鸡抓文,脸不由得一红。    那啥,是有那么一点点差距,毕竟他是理科生,也没有写毛笔字的爱好,以他现在四岁的身体,能把字“画”出来已经很了不得了,至于美观……暂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信里还有几张字帖。    高明兄是有多嫌弃他的字?    继续往下看。    然后徐长生笑抽在了地上,不断打滚。    难题?    哈哈,高明兄怕不是猴子派来的逗兵!    笑死他了,笑死他了。    这样的题也敢拿来考他?    徐长生又给这位好看的小哥哥贴上了一个标签,真逗!    看他不狠狠地践踏他的智商!    艰难地从地上爬了起来,一封阴晦地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鸡抓文形成。    当然,在信的后面附上了所谓的两道“难题”的答案。    ……    徐长生写好信后就出去玩了。    只是……大唐的娱乐活动实在是太贫乏了。    能不贫乏吗?现在长安还实行宵禁,连长安都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更别说穷乡僻野的徐家村。    知道古时候青楼,赌坊,诗会为什么那么猖獗吗?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古人就只有这么点娱乐,而且诗会还是高雅人士才玩得起的。    徐长生骑着大白,后面跟了一串挂着算盘的徐家村小孩子,他现在都快变成孩子王了。    见徐长生无聊,长柏哥儿建议道,“长生,要不我们去河面上挖冰洞抓鱼?”    说到抓鱼徐长生就无语,有肉吃哪能拦得住徐家村的人啊,不仅小孩子跑去挖洞等鱼,大人也去。    现在那条小河的鱼都给抓得差不多了,打一个洞,一整天也未必等得上一条鱼。    徐长生摇摇头,他可不想去干等一整天。    “长生,你想玩什么?我们陪你玩。”长柏哥儿说道。    古代农村的小孩子就是好,有大把的时间。    徐长生眨巴了一下眼睛,看着一堆萝卜头,“要不,我给你们讲故事?”    嘎嘎,看他不惊讶掉这群小萝卜头的下巴。    徐长生为了尽快了解这个时代,他偷偷看过大祖父徐文远收藏的一些“”,暂且也称它们为,虽然更像记事文,那文笔……    是文笔太差吗?    不,偏偏相反,是太好,就跟读圣人书一样,晦涩难懂,咬文嚼字,摆弄才情。    估计得有点文学功底的人才看得懂。    古时候的家,能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没点文学水准肯定说不过去。    但……没故事性又拗文字,这是啊,娱乐性极强的读物,写得谁都读不懂有什么用?    所以徐长生非常自信,他的能把这些小朋友哄得五迷三道。    于是,偏僻的小山村出现了十分有趣的一幕。    大雪纷飞之中,一棵梅花树满树飘香,梅花树下,一鼻孔朝天的孩童坐在一只大老虎背上,在他前面,站着一群认认真真的山村小童。    “在遥远的古代,东方傲来国有一座花果山,花果山上有一块灵石,吸收日月精华……”    独特干净的童音响起,让一群从来没有见识过故事可以说得这么精彩的山村小童,满脸都是痴迷……    连路过的大人都不由得停下了脚步,顿足聆听,这一听就移不开脚步。    从来没有过的神奇故事,完整的神仙体系,让这些本就迷信得不得了的村民欲摆不能。    徐长生根本没想过这些,不就是一个故事吗?    道家的神仙体系最先提出的人是葛洪,但并不完善,哪怕是不完善的神仙体系也将道家的地位推到了一个至高点。    所以……    徐长生从来没有想过,他不就讲了一个故事,却引起了多大的轰动……    当然这是后话。    一本《西游记》,徐长生从花果山水帘洞讲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不过他年纪小啊,讲不了多久就口干舌燥。    长柏哥儿比较懂事,在地上抓起一把雪,“长生,吃把雪继续讲!”    雪上还夹杂着落下来的梅花。    徐长生:“……”    好,他收起刚才说长柏哥儿懂事的话。    一口啃了一嘴雪,驱使着大白就跑,“今天不讲了不讲了。”    大唐的雪是真的雪啊,完全没有污染,吃了也没事,不过没有味道,他要回去偷偷喝兔子奶。    留下一群惋惜的大人,多好的故事啊,怎么就不讲了?有些欲摆不能,心里痒痒的,也不知道长生明天还来讲不?反正冬季无事,明天也来听,得让家里的小子注意一点,开讲就通知他。    至于一大推孩子,已经追着徐长生跑了。    “长生,你又偷偷喝兔子奶!”    徐长生有点脸红,这群孩子怎么来得这么快?他才喝几口。    有些不舍的将兔子放回洞里,横着脸道,“才没有,你们看错了,我只是看看我家兔叽冷不冷。”    “羞羞!”    这时,长柏哥儿突然道,“长生,我知道花果山水帘洞在哪里!”    徐长生都惊呆了,长柏哥儿怕不是个妖怪!    他讲的都是杜撰出来的啊。    见徐长生一脸不信,长柏哥儿有些着急了,“我没骗人,不信我带你们去,就在后山不远,我无意中发现的。”    徐长生一愣愣的。    长柏哥儿为了证明他没有说谎,抓着人就往后面山脉拖。    没走多久,徐长生就知道长柏哥儿为什么说他知道花果山水帘洞在哪了。    面前是一座高峻的山峰,如同利剑一样,特别是东面,成山谷形状,山壁太陡太高,将风雪挡在了上面,只有星点的雪花飘落下来。    所以温度比其他地方暖和不少,哪怕在寒冷的冬季,也有一大批绿植长得特别茂盛。    这个小山谷是一个天然的温室啊。    可以……利用起来。    徐长生眼睛都亮了,不由得赞上一声大自然的造化神奇。    眼睛一闪一闪的,他还有一个装有植物种子的大皮箱子在山上,那是用来做量子传送实验的,本来是要传送到月球上做外太空种植,所选的种子都是最好的,易生存,成活率特别高那种。    等有空就去取回来,然后这个天然温室作用就大了。    之所以徐长生也认同长柏哥儿的话,说这里有些像花果山,除了那些因为温度原因长得特别好的绿植物外,陡峭的山壁上正挂着一道瀑布。    几只猴子攀爬着藤条在瀑布里喝水。    徐长生一愣,猴子?    稍微一想也就明白,大唐的丛林是真的什么野生动物都有,不像他那个时代,要看动物得到动物园。    鸟语花香,瀑布,猴子,这里不正像他刚才讲的故事里的花果山,难怪长柏哥儿那么铁定。    不过惊喜还在后面,长柏哥儿拉着垂下来的藤蔓就往上爬,“瀑布后面有洞,肯定就是水帘洞!”    徐长生的嘴巴都成了O形,眼睛都亮了起来,这个山谷真是个好地方啊,鸟语花香,四季如春,还有瀑布水景。    徐长生嘴巴啧啧的,以前去一个稍微漂亮的风景区都得收门票,这里可是的。    长柏哥儿最终也没有爬进瀑布后面的“水帘洞”。    因为他被猴子打下来了。    这里的猴子好凶,还知道拿木棍威胁人,不过数量不多,他们老大一群野孩子,一点也不怕,况且他们还有大白在。    只是要在猴子攻击下爬上去就有点困难了。    一群孩子眼巴巴地望着“水帘洞”。    “美猴王就住在那里。”    “我想在里面学习。”    小孩子的话有时候天马行空得无法想象。    “可是我还是喜欢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那里才是学真本事的地方,孙悟空就在那学的本事。”    “我只喜欢斜月三星洞,其他地方都是山沟沟小地方,哼。”    才一会儿的功夫,一群孩子居然自动分成了两派,分别是水帘洞派,和三星洞派。    两边吵得不可开交,徐长生看得一愣一愣的,这才是小孩子的生活啊?    他本来还说山青水秀好游玩,没想到现在耳朵都是叽叽喳喳的争论声。    这都是些啥事儿啊!    徐长生小胸膛一挺,“别吵了,本祖师今天,呸呸,本大王今天教孩儿们珠算减法……”    以前为了卖豆芽算账,有些速成,只教了加法。    他答应大祖父教徐家村的孩子数术,只会加法怎么行?这不是弱了他堂堂物理博士的名头。    接下来几天,这个山谷就成了一群孩子玩乐学习的根据地。    几天后,又到了徐家村进长安城卖油的时间,顺便将徐长生的信也送去长安。    现在徐家的人都不用担着油满巷子叫卖了,因为他们有了一个铺面,一到卖油的时间,店铺外就排满了人,只有不够卖,哪还需要挑去其他地方。    一群孩子也跟着去长安算账。    国子监学生,祖冲之祖家后人祖佑铭,自从上次见识过徐家孩子手中的算盘后,就一直惦记着,本想等徐家的人再来长安卖豆芽的时,他正好讨教一番。    结果……徐家的人突然就不来长安了,把他郁闷了好久。    不过,他听说徐家的人虽然不卖豆芽了,但却在西市一家铺子改卖油了,所以他一大早就赶了过来等着。    徐家的人来得很早,天没亮他们就从徐家出发,刚好赶在开城门的时间抵达长安。    祖佑铭果然在徐家的队伍中看到了那些腰间挂着算盘的一群孩子。    古时候可不兴排队,祖佑铭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挤到外边没影了。    这……生意也太火爆了。    没办法,他只能等,因为挤不进去。    隔得老远都听到算盘的声音,应该是那群孩子在帮大人算账。    还好,生意好就代表卖得快,在上午过去一半的时候,油……卖光了。    徐家的资金有限,几天磨出来的油不少,但也不多。    祖佑铭整理了一下衣服走了进去。    这次来长安主事的是大伯徐正,看着走进来的年青人,这不是国子监学生的衣饰吗?应该不是来买油的,那这年轻人来干什么?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carol12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和昕 30 瓶;夏天的雨 2瓶;罗罗 1瓶;文文细雨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 18 章    “小郎君,你这是?”徐正疑惑的问道。    祖佑铭拱了拱手。    徐正心道,果然是读书人。    祖佑铭说道,“学生祖佑铭,家祖乃是国子监算学博士……”    古人自我介绍的时候是有套路的,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还得带人自家出处。    可能是因为世家流派鼎盛造成的这种习惯。    “学生前不久在市集上无意间看见徐家子弟使用的一种名叫算盘的计算工具……”    徐正一愣,居然是为了算盘而来,这事儿他只知道是长生鼓弄出来的,其他的他也不清楚。    于是招了招手,“长柏你过来,好生回答这位郎君的问题。”    “哦。”长柏哥儿答道,他是不怎么愿意来长安的,还不如在家听长生讲西游记。    其他孩子也不愿意来这个以前他们稀罕得不得了的长安,还是徐长生再三保证不会偷偷讲西游记,他们才来的。    祖佑铭先夸了几句,“小兄弟真是算术天才,刚才算得又快又准。”    长柏哥儿胸口都挺了起来,有几分徐长生的样子,心道,那是,他可是小仙人的大弟子,算术就他学得最好。    祖佑铭夸完就直接问道,“不知道小兄弟的算术是徐文远老先生教的吗?真是家学渊源。”    这么多徐家孩子都会独有的算盘,应该就是家学了。    长柏哥儿一愣,答道,“不是祖父教的。”    祖父教的学都学不会,而且还不厉害。    祖佑铭愣住了,不是大儒徐文远?徐家好像没什么有名气的人了?    疑惑地指向算盘,“那你们算术在哪里学的?”    长柏哥儿胸口一挺,说起这个他就骄傲,大声道,“当然是在花果山水帘洞学的,小仙人亲自教的我们。”    那可是美猴王居住的地方,他最喜欢美猴王了,最关键的是,水帘洞是他第一个发现的,他是最坚实的拥护者,除了水帘洞,其他地方都是山卡卡。    最近长生就是在那教他们数术。    祖佑铭还没反应过来,后面就围上来一群气耸耸的孩子,“我们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才是算盘正统,所有本事都是出自斜月三星洞,其他地方都是山卡卡。”    长柏哥儿不安逸了,“你说谁山卡卡?”    后面也传来一群喊声,“敢质疑我们水帘洞,打他。”    两群孩子上演了全武行。    直到徐正将他们全部罚站才消停。    祖佑铭离开的时候都有些迷迷糊糊的,因为他后面的问题都没人回答他了,都去打架了。    不过,他也得到了不少信息。    这些孩子的算盘分别是从两个了不得的学院学来的。    一个叫花果山水帘洞。    一个叫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只是,祖佑铭想了半天也没听说过这两个学院。    但能开创出算盘这一简洁实用的算学工具,肯定是了不起的学院,至少在算学上独树一帜。    只是这两个学院都在争算盘的正统归属,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还有一个叫小仙人的讲师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祖佑铭心道,说不得他回去后得跟他祖父说一声,他要去寻访一下这两个了不起的学院。    古时候,信息传播速度很慢,就算做出了什么了不起的学问,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传播。    为了学习各家之长,就形成了游学这一说法,通过游历各学院,学习不同的学问,增长见识。    这也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另外的一种解释,因为一个博学之士,必定是集百家之长,而不是闭门造车。    祖佑铭回去后还真找到了他祖父国子监房老博士。    房老博士一愣,“还真是一门了不得的算数学问,不过,最近大雪封路,出行不便,你要是真心想去这两个学院看看的话,等开春了再去。”    祖佑铭点点头,现在的确有些不便。    祖佑铭还给他祖父说了说关于小仙人的事情,“也不知道这个小仙人是怎样了不起的算学大师?”    房老博士一笑,“想要知道其实也简单。”    祖佑铭微怔,什么意思?    房老博士指向桌子上一张纸,上面正是徐长生那道让国子监上下鸡犬不宁的算术题,“你可以写信给他,带上这道题。”    祖佑铭眼睛都亮了起来,对啊,他可以写信让徐家孩子带去。    房老博士也是一个算学迷,得知了这开创先河的算学工具后,又忍不住告诉了他的其他同僚,就是国子监的其他博士。    于是,花果山水帘洞和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两个学院的名声在国子监不胫而走。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花果山水帘洞和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两个名字正在以其他方式在长安城流传。    因为徐家的人卖完油后,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在享受难得的闲暇,闲暇的时候少不得要摆龙门阵,摆的就是徐长生最新开讲的西游记。    关键是他们就在铺子上讨论,也没避嫌什么的。    然后,时不时就有人围过来听,一听就走不动路。    徐长生就讲了那么点,很快就给听完了。    这么精彩的故事怎么不和三朋四友分享?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    《西游记》莫名其妙地就在长安坊间流传了起来,并且……火了,哪怕只是一个开头,它也火到了爆炸。    在《西游记》不胫而走的时候,徐长生的信也被送去给李承乾。    金殿之上,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