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六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或许是因为百姓们对于前几年、年年都会出现的水涝、干旱、蝗灾给吓怕了, 所以拼命囤粮, 家家户户如此,物价自然就飞涨了。”

    夏时公公所说倒像那么一回事,但杨太后听了却觉得不是他说的那么回事。“囤积粮食, 的确是有人在囤积粮食,但绝对不会是百姓们,极有可能是……”

    杨太后蓦然眯起眼睛,厉声道:“夏时,哀家命你好好查查到底是哪些人囤积粮食、哄抬物价,如果是如晋商一样亲后金卖了祖宗的,哀家先斩后奏!”

    “娘娘前年杀鸡儆猴了一批,现在应该无商人敢顶风作案, 奴婢想着, 会不会是后金鞑酋自己培养的商人。”

    “你的意思是咱大明境内还有后金探子…”

    “娘娘,探子是杀之不尽的”夏时务实的说道:“正如大明有后金的探子, 后金也有大明的探子。奴婢执掌西厂以来,只能尽量让燕京一代没有后金探子。”

    “哀家懂你的意思。”杨太后撇头眺了一眼认真聆听的三个孩子,继续说道:“如今咱们地界天灾不断、日子不好过, 难道关外的那群鞑子的日子就好过了。往年年生好的时候, 每逢冬季来临、草枯马瘦时, 都会南下在关外抢劫一番,去年干冬、粮田欠收之时,大明治下的黄泥洼不是也遭到了侵占吗,当时物价飞涨, 魏公公可是采用了雷霆手段,杀了好多个趁机哄抬物价的商人这才将物价压低回了以往,如今无灾无难的,物价、特别是粮价高了不少,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有商人以走私的形式,为后金提供粮草……”

    “可娘娘如今道路不通,且通往塞外、关外的关口都设有重兵把守。娘娘严词要求不可私贩铁矿、粮食,关塞外守军亦没有搜查到这这两种货物…”

    杨太后打断了夏时的话,斩钉截铁的道:“陆路不通,难道不能走海路吗。焉知那群唯利是图的家伙不会乘船北上、经由高丽转运给鞑子吗,别忘了现在的高丽可是后金鞑子的属国…”

    夏时哑然,过了半晌才面色严肃的道:“娘娘的意思奴婢懂了,奴婢这就加紧去办……”

    “那你告安!”

    夏时公公告退了,朱淑娖几个互相看了看,然后由小皇帝朱慈燐开口问道:“母亲,为何你会怀疑物价飞涨与后金鞑子有关?”

    “这世上有一种直觉叫女人的直觉,而你们的母后、我恰好就有。”杨令月笑着回答道:“哀家就是怀疑物价之所以飞涨是后金鞑子在大肆囤积物资,以备战事。”

    以往没有坚持执行‘坚壁清野’之策时,喜欢边打仗边就地抢劫补充的鞑子们还不怎么需要囤积物资,而如今入侵接连失利,又被‘坚壁清野’之策弄得补给不足。吃亏上当了那么多次,就算再怎么蠢都该知道囤积战时物资了,何况是皇太极这个野心勃勃,一心想入主中原的枭雄。

    杨太后冷笑的敲击面前的小几,继续说道。“天麟啊,不要怀疑女人的直觉,有时候它敏锐的可怕!”

    “那母后的意思,今年边关必不安稳咯,我们是不是该通知一下舅舅。”

    杨太后瑶瑶头,笑着对朱淑娖说道。“不必了,哀家想依你舅舅的聪慧,即使看不出来物价的蹊跷,也会加紧练兵,重点防守……”

    不得不说有时候女人的直觉的确可怕,皇太极之所以不顾价格、疯狂的囤积粮食、全是因为这一代枭雄正在酝酿一个疯狂的计划。他准备亲率八旗精兵深入蒙古,避开宁锦防线,准备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等关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后,再从遵化直逼京师……

    皇太极吃够了‘坚壁清野’之策的苦口,所以为了确保粮草足够他率兵进入蒙古草原、再绕道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等三处关口,顺利突入关外、进攻京师,他才这么不顾价格、疯狂的囤积粮食。

    历史上皇太极这么干,的确成功的兵围京师。虽说后战事不顺、陆续有勤王大军从四处赶来,皇太极无奈返回关外,但一路杀烧抢劫、富得流油的大户们还是让入侵的后金八旗捞得腰包满满、后宅添了不少娇媚柔顺的汉家小脚姑娘……

    而在这儿……

    有女性直觉的杨太后还有一个金手指,那就是精通历史,只要她愿意回想,就算前世只过了一遍、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她都会想起……

    在后金政权利用走私商人大量囤积物资的这个怀疑,得到了夏时公公的证实后,杨太后便开始回忆历史上的崇祯二年,也就是公元1629年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成功回想起在这一年的十月,皇太极率军号称10余万,避开了宁锦防线,兵分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再从遵化直逼京师。

    杨太后回想起这事,当然要下秘旨,命明达在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置防,设下重重大炮、外加无数手持精良火器的将士。杨太后觉得如果这样都让皇太极成功冲进关外,发生后金攻明京畿之战,那她真的可以算史上最差劲的穿越者了。

    安排好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三地的置防后,杨太后借着陈德润之事,好好的清理了一下皇宫,也就是此时,她才从余留的蛛丝马迹中察觉朱慈燐刚刚登基之初、冷宫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不是意外,而是人为……

    “这么说的话,王良妃并没有死在冷宫的那场大火。”杨令月挑眉,有些不敢置信的说道:“那么那场大火…”

    “应该是王良妃自己放的…”冬果赶紧说道:“不然根本没法说通。”

    “也是…”杨太后点点头,恢复了往常如沐清风的面孔,望着池边垂柳枝条上的点点绿意,淡淡的说道:“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了,也没什么好值得深究的,左右不过现如今的王良妃还活着,只是行踪不明罢了。”她不想因为王良妃一个人纠结在过去的回忆里,对她来说还是当下最重要,既然王良妃能够脱离‘皇宫这个牢笼’,那么往事不可忆,就此忽略过去好了,反正从来以后她们应该没有再见面的机会。

    “娘娘说的是!”

    “好了,你也不用如此恭维哀家了。哀家逛累了,随哀家回乾清宫!”

    去御花园附近池塘边散了一会儿步,杨太后就很快的打道回府了,恰巧,杨太后刚回来,施首辅就亲自送来了陕西延安府发来了紧急公文。

    “娘娘,延安府尹马懋才发来折子说,延安去年全年无雨,即使挖掘了几口深井,却依然土裂地开、草木枯焦,深井所取之水仅仅只够人畜饮用。”

    “人畜用水够就行,其他的自有朝廷安排。”

    杨太后揉了揉太阳穴,心中暗叹幸好没有出现原本历史上民争蓬草为食、蓬草尽则剥树皮为食,树皮尽,或掘山中石块为食、或烧人骨为薪、煮人肉为食的惨剧… …如此,她还能够宽慰自己几句,以国为家,她这个现如今的家主还当得不错!

    杨太后顿了顿,正待安排调拨一批粮食先往延安应急时,施首辅面带苦涩的道:“娘娘,最近物价飞涨,单调拨国库存粮根本不够,要是用银两向粮商折现粮,也是支撑不了多久!”

    尼玛的后金,尼玛的皇太极,咱们没玩!

    在心中破口大骂的杨太后深呼吸一口气,方才咬着牙齿命正陪着朱慈燐玩耍的纪用叫来。等死爱钱,却爱得有原则的纪用屁颠屁颠跑来时,已然恢复了平静的杨太后问纪用。

    “去年皇庄以及本宫的私庄共收了多少粮食。”

    纪用隐晦的瞄了一眼跟柱子似的杵在那儿、却体积庞大的施首辅,瞬间就明白杨太后这么问的用意。多半是大明境内又遭灾了!

    心中明悟的纪用组织一下言辞,斟酌的道:“因着娘娘事先说过,要不间断的种,轮换着种红毛夷带来的高产粮食,所以去年所有皇庄、娘娘的私庄加起来粮食共计二十万石,”

    古代一石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米约重1.25斤,1斗米的重量就是12.5斤,一石米也就是125斤,二十万石就是250万斤,看起来很多,但这是所有良田、林地庄子加起来共同的产量,种植的还是例如红薯、土豆、玉米之类的高产作物。如果用来赈灾,估计也紧紧够延安一地两三月的口粮,而且这还是在省着吃的前提上计算出来的。

    一听这回答,杨太后又觉得自己脑门突突的疼。“好在现在春耕已过无需留~种,二十万石粮食加上国库存粮也能维持好几个月。只是施爱卿啊,下回收赋税时,要是农户交现粮的话,无论粗细粮一律留下,不可调换成银两。”

    “这……”施首辅有些压力山大的看向了杨太后,却被杨太后似笑非笑的眼神刺激得骇然一惊,不免改口道:“臣遵命!”

    大明农户交税,一般都是地里种什么交什么。有时物价相差,为了赚点外税,户部官员会将收上来的除细粮以外的农产品全部折成现银,然后从中赚取差价……

    杨太后垂帘听政后,一直是知道这事的,知道明朝官员俸禄低,就没有揪着这个问题不放。不过现在嘛,他妈谁敢用粮食换钱,她就跟谁急。她一介女流之辈为了稳定朝纲、年年奉献皇庄以及自己私庄所有产物,没道理她手下的这一群没事喜欢瞎比比的货,就能将包包捂得紧紧的不说,还死命的往百姓身上挖血肉钱,套用朱慈燐小皇帝的一句话:“不知道全天下都是朕的吗,敢抢朕钱,想法子折腾死你丫的。”

    作者有话要说: 一更o(* ̄︶ ̄*)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