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一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外虽说贫瘠, 但还是有不少富户的, 鞑子们每次南下都会掠夺不少人口财物回去,母后怎么认定鞑子们此次联合入侵,没捞到好处呢!”朱慈燐歪着脑袋, 一脸认真的问道。

    “那是因为‘坚壁清野’之策实行的彻底。鞑子们、每年草枯马瘦之际都要南下走一遭,掠夺大量财物,不过是为了过个安稳的冬天。这次入侵虽说来得比往年晚,不过是因为想打咱们一个措手不求而已……”

    历代以来,每次北方的这些异族南下打草谷,除了钱财化为乌有外、哪次不是会有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被斩杀。他们中有血气方刚的青壮,有温柔美丽的姑娘,有嗷嗷待哺的幼儿, 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即使运气好点免于一死,也会被当成奴隶而俘虏……

    秦时匈奴扰边, 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难……

    哪一个不是异族造的孽, 哪一个不是汉人百姓的血泪史……

    远的不说, 就说这次, 如果没有熟知杨令月的妥善布置,估计又是一出遵化人民的悲歌!

    想到历史上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杨令月就忍不住一阵心悸,后世只用寥寥数语来形容, 遍地尸骨、河水赤色…却足以令想象力丰富的人在脑海里构建出一副修罗地狱……

    杨令月不想她所生的后代,如同历史宋末帝一样,被大臣背着跳海,也不愿像历史的朱三太子一样、躲躲藏藏大半辈子,却还是被抓了出来施以极刑……

    都说“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

    她偏偏不信……

    既然来到这个风雨摇坠的年代……

    总要拼劲全力做些什么才不枉此身……

    比如……

    杨令月眼睛一闭,继而睁开,却是没有再想这些,而是接着说道:“鞑子此次绕过宁锦防线,改攻龙井口,打的就是攻其不备的主意。皇帝你也说了关外贫瘠,那遵化一代虽说比不了京津两地,但富裕的大户可不少。如果他们真的从龙井关等关口入了塞,哀家琢磨着,这次打的‘草谷’怎么也能让鞑子们过好几年吃穿不愁的日子……”

    “那么有钱…”着重点抓得有点不一样的朱慈燐小皇帝咋舌道:“母后,这就是太傅们所说的,藏富于民吗?”

    “藏富于民,不,应该是藏富于官、藏富于士…”杨太后讥讽一笑,恶意满满地道:“三年巡抚,十万雪花银,可不是假话。咱们大名的这些士子、官员可是最有钱的,可比所谓的商贾富户有钱多了……”

    “是因为不用纳税的原因吗。”朱慈燐木着一张酷似朱由校的小脸,语出惊人道:“所以这就是母后提高商税、降低农税的原因?”

    “这只是其一...”杨太后看着朱慈燐语重心长的道:“天麟啊,依大明现在天灾人祸不断的困境能收上多少农税?陕西等地年年遭灾,年年减免赋税,年年都需要朝廷拨款、开粮仓济民。如果不是商税维持,估计财政早就崩溃、赤字满满了。”

    “母后,儿臣懂了!可为什么还是有大臣尚书提议降低商税,加收农税啊!”

    “天麟前面不是说了吗,因为他们不用交税,士子免田赋。而商税,呵呵,就算是咱们胖嘟嘟的施首辅也不敢保证,他家人中无经商的。身为商人必然要交税,所以这就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才会表现得好似死了爹妈一样……”

    “他们真该死。”因为杨太后说得简浅易懂,所以虚岁已经六岁、快七岁的朱慈燐听懂了。而正因为听懂了,朱慈燐显得很愤怒的道:“赋税是朕的,他们凭什么想少交税!”

    “凭士子的身份,凭是大明官员。哀家也想把他们全部杀了,可杀有用吗,你能保证下一个上台之人就是好的,能保证他一心为国没有私心吗!”

    改朝换代对于这些私心甚重的家伙来说只是换一个他们不喜欢的皇帝而已。就好比清兵入关后,他们立马抛弃旧主,摘了乌纱帽,脱了汉服、割发成猪尾巴,又换上花翎帽,比所谓的包衣奴才还谄媚,只差没当场跪下来给鞑子主人舔靴子……

    在这些凑不要脸的货看来,只要自己好就成,别人死不死又关他们什么事!只是啊,他们新认的主人并没有原主人的仁慈,即使他们再谄媚也好,也逃脱不了做奴隶,妻女妻女被玷污,财产被抢夺的下场… …

    想到历史上那一群爱国爱到了长期厮混秦楼楚馆,写些酸不溜秋的诗词来宣告程度的货,杨令月忍不住一阵牙疼……

    反正她是不会用钱谦益、冒辟疆之类的‘爱国人士’的……

    至于吴三桂……

    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何其无辜,倒成了伪君子冠冕堂堂的背叛的借口……

    杨令月再次一笑,语气也越发温柔的对朱慈燐小皇帝说教道:“这些士大夫啊,他们说的话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至少信一半怀疑一半是没错的。咱们不可否认朝廷需要他们,也少不了他们,但不能让他们势大,一旦势大就是祸不是福了,所以必须有能够挟制他们的另一类人……”

    “比如他们口中的阉党!”听得很认真的朱慈燐小皇帝举手,像一位三好学生一样发问道。

    “阉党,那只是他们的贬称罢了。确切的说应该称呼为帝党,因为他们的权利全部来自于帝王,所以忠心是不容否认的。”就好比魏忠贤一样,他忠心朱由校,更忠心朱慈燐,就好比魏忠贤疼爱朱慈燐,更甚过她,不过是清楚魏氏一门的恩宠只系在朱慈燐这个小皇帝身上罢了,别看那老狐狸渐渐不怎么管事了。心里明白着呢,知道怎么做才能让朱慈燐这是聪明更甚于朱由校,天生帝王之才的小皇帝放心!

    杨令月之所以只差告诉朱慈燐宦官不过是皇室养的狗,就是基于这点。她连不甚干净的大明官员都能留着,何况是跟她有血缘关系的魏忠贤。魏家以后是明达继承的,所以她会好好的护着……

    朱慈燐是她的骨血,她不希望她认定的亲人因为外人的流言蜚语而疏远,也怕百年之后,逐渐繁荣昌盛的魏家因为她的离世而轰然倒塌,所以这才是杨令月这一席话的真正意义。

    好在朱慈燐小皇帝是个好孩子,虽说爱钱爱到他这种程度、实属老朱家一种璀璨的奇葩,但还是听懂了、听明白了杨令月的意思。

    “朕懂了母后,以后朕会照你说的做,学习怎么当一个好皇帝!”

    朱慈燐觉得自己只有当了皇帝才能放手完成他所构建的宏伟敛钱计划,所以很认真的向杨太后保证。朱慈燐觉得自己母后还是说得有一定道理的,就比如他以后收敛来的钱钱,不可能交给臣下代为保管,而是选择小豆子一样,小豆子就是他的最忠心不二的狗!

    杨太后就算再怎么聪明,也没有识人心的能力,所以根本就不知道她的儿砸正雄心壮志的将全世界的财富全部收敛过来。在朱慈燐这么保证了后,杨太后倍感欣慰,又开始手把手的教他批阅奏折。

    过了几日,长城关隘守战大捷的喜讯还未消弭,就被四川成都松潘卫地震的阴云所笼罩。杨太后轻车熟路的下旨让成都府巡抚全权主持震后救助、重建工作。,

    就在四川震后救助、重建工作宣告一段路,民生逐渐恢复时,已经就任蓟辽督师的明达突然上折子说蒙古各部落由于粮食出现了大规模的短缺,特意投诚希望大明将他们当成子民对待,运粮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当然明达是以纯粹陈述的语气讲了事情经过,末了在奏章尾段俏皮的写道:要是真话,臣直接就想回复这些狼崽子饿死最好,要说假话,呃,这种事情臣不好私下决议,不如太后娘娘明示……

    杨太后见此噗嗤一笑,提起朱笔回复:的确饿死最好,只是他们真要以投诚做借口要粮,就告诉他们借粮可以,必须举族前往内地,打散族人与汉人同居。

    此种民族融合法她还是总结的后世经验,经过几世血脉相融,到时哪还有什么蒙古族。不是说投诚吗,那就投诚得彻底一点,不然她怎么知道你借钱是为自己借的,还是为同样粮草困乏、陷入窘迫困境中的后金政权借的。

    不管是她还是如今全权督辽、山海关、莱登、天津防务的明达,都不是那种用自己百姓的血肉喂白眼狼的人,蒙古人饿死就饿死呗,还减少了大明军队方面的压力呢!

    杨令月一边让锦衣卫加急将她已然批阅的奏章送往辽东,一边开始回忆历史……

    杨令月记得好像历史上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就干过这样的蠢事,借粮给蒙古各部以供难关,结果呵呵哒……

    从中得到好处的皇太极策划了己巳之变也就是后金攻明京畿之战……而后袁崇焕亲率大军解了京师之围,也为皇太极成功实施反间计埋下了祸根。

    历史上是先发生蒙古各部落借钱之事,随后发生皇太极率十万大军攻打长城关隘之事,在这个时空正好相反,处理的结果也和历史上的相反,代替历史上袁崇焕担任蓟辽督师、辽东巡抚的明达可没那么良善,这两姐弟就一路货色,认定草原狼崽子们饿死最好,借粮呸……读书读傻了的人才会干!

    不可否认,袁崇焕打战还是很有一套,但政治方面就不怎么样了,不然历史上咋说杀毛文龙就杀了,不知道那种朝廷委派的一品武官就是该死、该杀,那也是朝廷的事吗。

    作者有话要说: 二更o(* ̄︶ ̄*)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