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94章 安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江总算完成了自己第一个任务。

    他接着提醒说:“虽然你们两个人应该不会出现缺物资、断粮的情况, 但我还是得跟你们提一据——根据沈老的推测,今天还远不到最冷的时候,接下来的几天, 温度至少会降到零下十几度,北市将彻底进入寒冬, 你们一定要注意保暖,千万别生病。”

    闻言,杨奕钦疑惑:“沈老是……?”

    李江解释:“沈老是咱们的气象学家。”

    杨奕钦恍然。

    他倒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位沈老, 不过他知道基地中有不少能人, 除了这位气象学家沈老, 还有环境、电力和武器方面的科学家。只是其中一部分人的生活,和他们暂时没有什么交集罢了。

    现在和沈老倒是有交集了, 原因却令人百感交集。

    一旁的封霖问:“需要我们帮忙的事是什么?”

    “就是你们之前猜到的事。”李江笑说,“鉴于你们已经有了安装火炉的经验, 所以基地想让你们来当志愿者,帮助其他幸存者布置取暖设备……说是设备,其实就是装火炉的导烟管。”

    “可以。”封霖毫不犹豫地应下, “什么时候?”

    李江回答:“等你们吃完早饭再说, 基地方面也要准备一下, 统计一个计划表出来,将效率最大化。”

    杨奕钦继续问:“我们吃完直接找你吗?”

    “你们忙完的话, 直接去找元叔就行,他会给你们安排任务, 我估计我们大概率是一个队伍。”说完,李江环视了客厅一圈, “我感觉到你们屋里的热气了, 就是客厅太大了, 热气要渗透很久才能蔓延到整个屋子。”

    “没办法,但客厅大也有好处,夏天更凉快。”杨奕钦看向宽敞的客厅,“不过通往后院的门缝会往里渗透冷风,所以我们准备找一块厚实的门帘,挂在客厅的门窗外面,挡风保暖。”

    “挺好的。”李江笑了笑,“要是其他幸存者都能像你们一样解决困境,我们就不用发愁了……”

    杨奕钦看得清楚:“各有各的难处。”

    毕竟他和封霖的情况特殊,几乎不可复制。

    其他人踏踏实实就好。

    “谁说不是呢。”李江叹息,“我也就是这么一说,主要是刚刚从二楼的一户人家那里过来,看到他们家十四五岁的孩子冻得流鼻涕,看得人难受。”

    杨奕钦问:“所以,咱们要开始自制火炉,覆盖所有幸存者了吗?”

    “是,监舍按照一个宿舍一个火炉算,小区按照一个门户一个火炉算——基地内的铁和铜管暂时不够,只能勉强大家先睡在一起。”李江重重点头,“现在军队已经在学习打造方法了,我们准备在两天之内,让火炉覆盖到基地的所有人。”

    听到这里,杨奕钦讶异:“两天内?也就是后天之前,就要给每一户人家安装火炉?”

    如果只是打造足够的火炉子,在工具有限、都是生手的情况下,众人齐心协力也能勉强做到。但是听闻李江话中的意思,这个时间的限制,包括了安装火炉的过程。

    也就是说一边造、一边装。

    李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你猜得不对,准确的说——是明天半夜之前。”

    “明天半夜之前?”

    “没错。郑将军说,最多只能让幸存者再睡一个寒冷觉。”

    闻言,杨奕钦轻叹一声。

    他的眼神一如既往的清亮而通彻,眸中笑意爽朗干净:“我懂了,我会帮忙。”

    封霖开口:“我也是。”

    “那就麻烦你们了,还有别的任务要忙,就先走了。”李江露出感谢的笑,“你们忙完自己的事,就去广播室直接找到元叔。还有,一定记得穿厚点,外面天冷得很。”

    杨奕钦点头:“好的,再见。”

    两人再次目送李江离开。

    他们将李江送来的早餐吃掉,又将火炉上慢慢煮热的粥拿下来,放到地上,准备晚上回来再食用。然后把炉子的圆铁盖重新盖上,又把下面的出风口堵住——这样一来,火炉里的蜂窝煤就会燃烧得特别缓慢,不会浪费煤炭资源,还能留存火种。

    此时已经是早上七点钟。

    外面的风雪丝毫没有停止的预兆,鹅毛大雪洋洋洒洒而下,模糊了眼前的树木和庭院。不过几个小时的时间,后院的积雪就增高了几公分,厚实得像一块块雪白色的方砖。

    如果不是客厅到院子之前有两级台阶,形成了三四十公分的落差,恐怕客厅的门已经被埋住了。

    不过也就当下还能庆幸了。

    大雪这么一直落下去,雪层淹没门框不过是迟早的事。而且屋内温度高于屋外,没过门框的雪会逐渐融化,最终在寒风和冷空气的侵蚀下,凝结成冰。

    等到那个时候,客厅玻璃门的开合会变得十分艰难。时间久了,还会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毁坏。

    想到这里,杨奕钦决定先将门帘装上,再谈出门的事。他从仓库里找出一块毯子,又拿出了针线和棉花,开始现场缝制门帘。

    封霖亦步亦趋地跟在他的身后,目光疑惑地看向他手中的针线。

    杨奕钦笑着问他:“想试试吗?”

    “好。”封霖颔首,“我来缝门帘的另一半。”

    杨奕钦便将其中一分针线递给了他,然后详细解说:“把这两块薄毯缝到一块,然后塞进去一点棉花就行。”

    封霖面色认真,按照步骤一点点缝制门帘,动作分外生疏。

    杨奕钦缝针的手艺一般,但比封霖要好很多,针脚称得上整整齐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老家的村子里有一位擅长针线活的老奶奶,儿时他贪玩又好奇,经常会旁观奶奶缝虎头鞋,一看就是半天。

    看得多了,只需摸索一会儿,就能上手。

    缝制好后,他们便合力将门帘挂上。

    两人做好这一切,其实只用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最后,他们将桌子上的工具都收拢到工具包中,一人拎起一个沉甸甸的背包,准备前往监狱执行这次的临时任务。

    只看后院的暴雪还是不够直观,外面的风雪比他们想象中更大一些。

    两人并肩走出小区,抬头看向白茫茫一片的天际。

    荒地上同样覆盖着皑皑的白雪,还没来得及完全枯黄的青草被齐头掩埋,看不到一丝存在的痕迹。等到大雪初停,冰消雪融,它们将彻底失去生机,等待来年的春天。

    杨奕钦和封霖没有撑伞,他们穿着从基地换来的战靴,踏进几公分厚的雪层,一步一个脚印朝监狱走去。

    “咯吱——”

    “咯吱——”

    鞋底踩踏雪层的声音传入耳中。

    杨奕钦回望他们走过的路,毫不意外地看到两人的脚印转眼就被一层薄薄的冰雪覆盖,越是远离他们的脚印,在风雪中消失的速度就越快,仿佛在遮掩他们来过的痕迹。

    茫茫大雪中的小区,每一幢建筑看起来都有些不太真切。

    杨奕钦收回视线,继续朝前走去。

    从小区到监狱的那条通道,有人撒了融雪的盐,除了有点湿哒哒,这条路走起来不算艰难。他们抵达监狱区域的时候,发现监狱的主要行动动线也都撒了盐,被军人们清理出可以经过的路。

    操场上能看到许多冒雪行走的军人,他们正一趟一趟地往小车上搬运煤资源和火炉子。

    两人没有停歇,一路快步走到了广播室。

    穿得厚实的老元一看到他们,立刻打招呼说:“你们来了,快进来!外面雪大!”

    杨奕钦和封霖依言进入了广播室。

    进来之后,他们才明白为什么说外面“雪”大,而不是外面“风”大,因为广播室内和室外的温度相差无几,甚至比室外还要冷一点。

    杨奕钦问:“元叔,你这里怎么不烧火炉?”

    “先紧着给最需要的人。”老元搓了搓手,继续说,“不过小李去拿铁的水盆了,一会儿可以直接烧火盆,反正广播室的门窗不会关,不用担心二氧化碳中毒。”

    闲聊间,杨奕钦和封霖将手里的工具放在了桌面上。

    老元伸手扒拉了一下,笑问:“自备工具?”

    “一部分,我习惯做好完全的准备。”杨奕钦说,“总不能要用的时候再临时找。”

    “可以可以。”老元十分赞同地摸了把胡子,然后递给他们一张A4纸,“你们就配合李江的队伍,把现有的火炉给名单上的人安装好。任务结束之后,再来找我一趟,我给你们第二批火炉和名单。”

    杨奕钦接过了A4纸,看了眼名单上的楼栋号,发现除了几个特别标注的监舍,剩下的都是小区那边的住户。小区的住户基本就是按照楼栋,一户一户为幸存者进行安装。

    察觉到他的疑惑,老元解释说:“先给幸存者装火炉,等咱们自己山寨的火炉制成之后,再给监舍的军队们装。毕竟幸存者的身体素质摆在那里,基地怕他们支撑不住,今早排查时已经有好几个人感冒了。”

    杨奕钦点头:“我明白了。”

    封霖环顾四周,问:“火炉在哪儿?”

    “李江去取你们的那份了,稍等一下。”老元说,“要送的不止是火炉,还有煤炭,需要仔细分一分。”

    又过了片刻,李江冒着风雪跑进了广播室。

    “你们来了?”他看向杨封二人,“正好,我们要开始行动了。”

    “行。”

    杨奕钦和封霖重新提上背包,跟在了李江身后。

    他们这一个队伍有十个人,每两个人一组,为幸存者字面上的“送温暖”。

    放在在末世前,北方取暖是一间相当简单的事,根本跟不上麻烦。然而现在,他们不仅要从零开始打造火炉和导烟管,还要教会每一个幸存者火炉的使用,免得没有过这个东西的人使用不当,发生意外。

    这么一想,一户人家共用一个火炉,让几个人互相监督提醒,也能最大限度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

    他们先从监舍开始,敲响每一个监舍的屋门,跟里面的幸存者解释清楚原因后,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杨奕钦和封霖动手的时候,好几个人都围了过来,帮他们递工具,观察他们安装的过程。

    安装结束,给几人科普使用火炉的注意事项时,有人问了一句:“这么简单的话,我可以一起吗?我以前做过木工,动手能力还是不错的,我也想帮上一点忙。”

    “我觉得可以。”杨奕钦颔首,“我们也是自己摸索的,叔您有木工经验的话,应该比我们做的更好才对。”

    “那我直接去找老元?”

    “元叔肯定很高兴。”

    这时,给旁边监舍安装的李江走了过来。他一边拍手上的铁锈,一边好奇地问:“我刚刚怎么听到有人要找元叔?”

    刚刚开口的大叔举起了手:“我问的,我以前做过木工,想看看能不能帮一点忙。”

    “那感情好啊!”李江的眼睛发亮,“有这个技能,应该早点告诉我们,肯定有你能做的事!”

    杨奕钦弯眸:“话不能这么说。”

    封霖补充:“有经验和技术的人,在哪里都吃香。”

    他们一直在不断开拓新的能力,做饭、打铁、种植、切割、缝针……几乎全都是从零学起,就是为了适应这个环境艰苦、变幻多端的末世。

    因此,对于有技术的人,他们总是尊重的。

    “是啊。”李江嘿嘿笑,“我比起您,估计也就只有年纪小的优势了。”

    男人露出自愧不如的表情:“不用夸我,你们才是……哎,辛苦你们了,明明和我儿子的年纪差不多,却要为了基地做这么多事。”

    一直以来,搜粮救人、守卫基地的这一支支队伍里,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比比皆是。

    作者有话要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